欢迎访问雅宝堂! ·设为首页 · 加入收藏 · 联系我们 
  首页 关于我们 艺术家 雅宝堂相册 艺术品展厅 新闻资讯 书画知识 教育培训 投资理财 艺术品租赁 视频  
 加入我们
用户名:
密  码:
  
 书画知识 更多>> 
· 中国文化与中国画(作者:张
· 山水画法与研究 (作者:
· 谈花鸟画章法 (作者:张
· 中国书画题款中的农历记年(
· 回忆我的老师胡佩衡先生(作
· 回忆侯及铭先生(作者:张守
· 看齐白石先生作画(作者:张
· 谈画(作者:张爱玲)
· 我与董寿平先生的交往(作者
· 《守涛说画》序(作者:雷正
· 意境与境界之形成(作者:张
· 论“画以山水为上” (作者
 艺术家 更多>> 
佟韦
佟韦
李杭
李杭
齐自来
齐自来
张守涛
张守涛
刘树海
刘树海
佟宝全
佟宝全
 书画知识
论“画以山水为上” (作者:张守涛)


 

中国画的体裁大体可分为人物画,花鸟画与山水画。但自明清以来人们却多以为“画以山水为上”。明人唐志契在《绘事微言》中说:“山水第一,竹树兰石次之,人物花鸟又次之。”屠隆说:“画以山水为主,人物小者次之,花鸟竹石又次之,走兽虫鱼又其下也”《画笺》。清代人也认为:“画家应以山水为主。......,人物花鸟兽畜,尽在图中,以为点景”《清.郑绩.画学简明目录》。

然纵观中国绘画之发展,乃人物牛马盛于前,山水花鸟、盛于后,宋郭若虚《图画见闻志》有云:“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,则近不及古;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,则古不及近。”事实正是如此,从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记载和传世作品看,在我国人物画发展最早,而且有着非常明确的目地。南齐谢赫说:“图绘者,莫不明劝戒,著升沈。千载寂寥,披图可鉴”《古画品录》。唐代张彦远在他的《历代名画记》中的第一句话就是:“夫画者,成教化,助人伦,穷神变,测幽微。与六籍同功,四时并运。”这些都说明了在唐之前的绘画,主要还是以人物画为主,也没有提出“山水为上”的问题。

从宋代起情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,其时修文偃武,绘画受到了极大的重视,御画院也极为兴旺,绘画已不独重教化,而多重观赏,至使山水画获得了较大的发展。可以认为至此以后山水画在绘画中的地位则日趋提高直至“绘画之宗,山水居首”《明.周履端.画海全评》。为什么山水画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会有这样特殊的地位呢。究其原因主要有二,一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之影响;二是中国所特有的文人画审美观念发展的结果。

中国传统上对待自然之态度,正如老子所云:“天地与我并生,万物与我为一”。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,从立意、构图到具体描绘技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。西洋风景之写生,是从画外看画的,尤如在屋子里从窗户看风景,再现了自然之伟大,故西洋风景画是表现自然的。中国山水画,则是表现理想的,反映了中国人的传统思想----自然与人合而为一。礼记曰:“著不息者,天也;著不动者,地也;一动一静者,天地之间也。”天地之间山水为大,孔子云: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,知者动,仁者静”。庄子云:“人与天,一也”。在《叙画》中王微则提出:“以一管之笔,拟太虚之体”。郭熙则更具体的说到:“谓山水有可行者,有可望者,有可游者,有可居者,画凡至此,皆入妙品”。明李日华云:“凡画有三次第:一曰身之所容......;二曰目之所瞩......;三曰意之所游......”《紫排轩杂缀》。凡此种种都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,是一种“独与天地精神往来”《庄子.天下》的境界,所以至此山水画不仅为三唯空间艺术,且为时间艺术;不独有静态,且有动态,不独可望,且可行,可居;不独目之所瞩,且身之所容,意之所游。在这时小我的心灵扩大了,大我的宇宙缩小了,宇宙何为磅薄,自我何为微渺?正所谓:“天地与我并生,而万物与我为一”《庄子.齐物论》。

所以人们认为山水画象征了整个自然,包罗万象,囊括一切,可以“嘘吸太空,牢笼万有”《清戴熙.习苦斋画絮》。在这种”天人合一”传统思想的影响下,山水画自然就被捧上了首位.然而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由来已久,为什么直至明代才明确提出山水为上的理论呢?这和文人画的勃兴又有着直接的联系。

我们知道在唐之前的绘画中是以人物画为主的,自隋唐虽出现了山水画的专门画家,但长期以来山水画还没有被提高到首位。这是由于当时的绘画还带有强烈的伦理观念,这种过分的强调社会功能的绘画,从一定程度上束缚着人们的个性和社会审美意识的自由发展。在魏晋南北朝时虽有王微、宗炳这样杰出的山水画家,并有“画山水序”“叙画”这样的山水画理论出现,但是还没能被时人所完全接受。在宋之前善画者虽多有文人,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却是以善画而事君,自宋代起,由于有苏轼这样的一代文豪的提倡,“文人画”逐成流派。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人画家,并不是以绘画而成文人的,倒是以文人而后事绘画的。由于文人画这一流派的汇入,使绘画队伍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,也使绘画的目地有了根本性的转变。绘画不再是出於狭隘的道德说教,而是画家心灵的表现,不再是宗教的迷信,而是画家理想的再现。与苏东坡几乎同时的米友仁云:“画之为说,亦心画也”。中国文人“心”之所在,正如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所云:“身居魏阙,心在江湖。”明薛岗云:“画中惟山水义理深远,而意趣无穷;故文人之笔,山水常多”《天爵堂笔余》唐志契也说:“山水原是风流潇洒之事”《绘画微言》宋郭熙在《林泉高致》中说的更为明确:“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,其旨安在?”“尘嚣疆锁,此人情所常厌也;烟霞仙圣,此人情所常愿,而不得见也。......然则林泉之志,烟霞之侣,梦寐在焉,耳目断绝;今得妙手出之,不下堂筵,坐穷丘壑。猿声鸟啼,依约在耳;山光水色,晃漾夺目。此岂不快人意,实获我心哉!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”。正是这种“山水之幽深,烟云之吞吐,一举目皆在,而得神游其间”《明.何良俊.四友斋画论》的境界满足了文人寄情山水,以资卧游的本意,山水画就成了绘画中的最好体裁。

“寄之以情”何不以花鸟人物?何以山水为上?古代文人自有他们的看法。宋·韩拙云:“山水之术,其格清淡,其理幽奥。至于千变万化,象四时景物,风云气候,悉资笔墨,而穷极幽妙”《山水纯全集》。这说明古人以山水为上是重其格----清淡;其理----幽奥,其变化----穷极幽妙,这正反映了文人追求清逸、探求义理的复杂心理状态。花鸟人物画则不足以满足文人这种复杂的心理要求,“人物禽虫花草,多出画工,虽至精妙,一览易尽”《明.薛岗.天爵堂笔余》。唐志契也说:“画中惟山水最高尚。虽人物花鸟草虫,未始还可称绝,然终不及山水之气味风流潇洒”。《绘事微言》他们认为人物画不过“存典故,备法戒”《李白华.恬致画诗话》花鸟画也只是“贵游戏阅,不入清玩”《米芾画史》。

从技法上唐志契认为:“画人物是传神,花鸟是写生,画山水是留影。”“留影”只在超逸,倪云林日:“草草点染,不求形似,聊写胸中逸气耳”。郑绩也说:“花卉只是一株之能,禽兽虫鱼,更属小物,......今有专志作此逞长,未免取法下乘,又何足言画道哉”《画学简明自跋》米芾云:“大抵牛马人物,一模便似,山水模皆不成,山水心匠自得处高也”《画史》。“画山水必神气行于理法中,为有生趣”,《郎梅臣.画耕偶录》可见没有较高的修养是画不好山水画的,清.郎梅臣又云:“山水一道,义理深远。而取不可少者,书卷气味。匠非无好手,独与山水敛手者,苦无书卷也,无书卷则无气味矣”《画耕偶录》。清沈骞在《齐舟学画编.山水》中也说:“画与诗,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,故凡可以入诗者,均可入画。”这些都说明古人是把山水画和人的修养联系在一起的。

正是由于文人画家的这种“寄兴于笔墨,假道于山川”《石涛.画语录》的追求,使山水画得以提倡,才可能在中国绘画中取得“绘画之宗,山水居首”的特殊地位。当然文人这种审美趣味的风行,虽表现了“借笔墨以寄天地万物而陶泳于我”《石涛.画语录》的博大境界;可也时常流露出一种单纯追求笔墨形式的消极倾向,但这丝毫也无损于文人画的历史贡献。

今天我们研究“山水为上”这一观念的历史形成,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思想,并有助于我们创造出更具有民族特色,又不愧于我们伟大时代的艺术作品,正所谓“江山代有人才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。”《清.瓯北诗抄.绝句.论诗》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选自《守涛说画》作者:张守涛


上一篇:意境与境界之形成(作者:张守涛)
下一篇:谈谈山水画的“皴法美”(作者:张守涛)
关于我们 | 艺术家 | 雅宝堂相册 | 艺术品展厅 | 新闻资讯 | 书画知识 | 教育培训 | 投资理财 | 视频

版权所有:北京雅宝堂文化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、雅宝堂书画院

中国工信部许可证号:京ICP备1304826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