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雅宝堂! ·设为首页 · 加入收藏 · 联系我们 
  首页 关于我们 艺术家 雅宝堂相册 艺术品展厅 新闻资讯 书画知识 教育培训 投资理财 艺术品租赁 视频  
 加入我们
用户名:
密  码:
  
 书画知识 更多>> 
· 中国文化与中国画(作者:张
· 山水画法与研究 (作者:
· 谈花鸟画章法 (作者:张
· 中国书画题款中的农历记年(
· 回忆我的老师胡佩衡先生(作
· 回忆侯及铭先生(作者:张守
· 看齐白石先生作画(作者:张
· 谈画(作者:张爱玲)
· 我与董寿平先生的交往(作者
· 《守涛说画》序(作者:雷正
· 意境与境界之形成(作者:张
· 论“画以山水为上” (作者
 艺术家 更多>> 
佟韦
佟韦
李杭
李杭
齐自来
齐自来
张守涛
张守涛
刘树海
刘树海
佟宝全
佟宝全
 书画知识
中国画创作中的几个问题(作者:张守涛)

 

 

(一)创造和真情才是艺术的真谛

艺术应当是富有创造性的,而不是产品加工厂。过去巴莆洛夫认为艺术家应具有三大特点:完整性、感性、情感性。艺术家不同于非艺术家的第一个区别就在于,能够把握现实的完整性和有机性,一副好的作品总能给人一种如闻其声,如见其人的生动感受。第二个区别就在于,善于把握感性事物,而且是很敏感的把握。第三点,所谓情感性,就是要有高度的激情。这些和刘勰讲的:“神用象通,情变所孕”是一个道理。我国古代庄子讲“解衣槃礴”的故事,同样也是讲一个画家要有不趋于势的自由创作心态,这说明早在二千多年前,我们的祖先就懂得创造和真情才是艺术的真谛。

当前很有一部分画家是依靠重复前人来过活的,有人画了一辈子还是老师的面目,甚至是古人的面目,这些作品当然谈不上是创造,更不是什么真情。古人的感情,前人的感情怎么能代替你的感情呢?艺术作品应该包含几个最基本的要素:一是美的,无论是中国的意境美——阳刚之美、阴柔之美、阴阳相济、天人和一的和谐美;还是西方的优美与崇高——悲剧美、喜剧美、奇美、壮美。二是创造性的,应该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,具有创造性的。三是情感性的,作品中充满着激情,于理性相对立的,有时是可以违背科学的。四是相应的技术条件,作为中国画来说,应该包括画家驾驭笔墨、色彩、构图的能力等等。这四条是缺一不可的,只要有一个因素不具备,就不能说是一件好的艺术品。过去石涛说过“笔墨当随时代”、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,我主张“有感而发”、“心思所至”,因为只有融进自己感情的作品,才称得上是艺术品,也只有不断创新,敢于在作品里表露自己情感的人,对生活和创作充满激情的人才称得上是艺术家。

(二)风格无需刻意追求

在风格问题上有些人有个误解,急于找一种形式化的格式作为自己的特定艺术语言,他们以为只要这样,就是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了。这些人往往忽视了博采众长,厚积薄发这一起码的艺术修炼过程。其实在艺术上非多能是不能称“家”的,更不可能成为大家。什么事一到极端就等于僵死了,就走到问题的反面了。我们常见有的画家,画了一辈子的画,用一种皴法画遍大江南北,画尽天下名山。也有的信奉:“一招鲜、吃遍天”。这些怎么能叫什么个人风格呢?只能是“匠人气”,至少是艺术语言贫乏的一种表现。因为这种千篇一律的创作,不可能是有感情的作品,我们怎能想象在不同的时间、地点、环境、作者的心情、情感是完全一样的呢。也不可能想象一个人面对挺拔雄伟的华山,会产生身临苏州园林一样的情感。一个画家要不断地探索,并且要敢于不断地否定自己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。一个人的绘画风格不可能依靠短时期内有意识的规定性的追求形成,而应当是依靠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积累,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。一个人绘画风格的形成就在于他个体的,特殊的生活经历,个体的感情世界的表露。只要是来源于生活的,动了真情的,又带着激情创作出来的作品,日而久之个人风格自然就会鲜明的显露出来。

(三)要洋为中用,不要中西结合

现很有一部分人整日叫喊着背叛传统,也有人洋洋得意的自我赞叹:你看我的作品,简直就是中西结合完美的典范,还有人甚至主张全盘西化。对于这些主张和说法,我实在无法苟同。

时代在不断的前进,我们可以不断的否定过去,展望未来,可是我们却永远也无法摆脱生你养你的土地在自己身上的影响,也永远抹不掉这种文化精神在自己身上的积淀。其实传统,当然一定是过去的,但未必一定都是不好的,外来的对我们来说虽然是新的,但是对其本土来说又是过去的、传统的。有一个故事说,画家张书旗在国外举办画展,一位外国青年问他:“我很喜欢中国画,要多少时间才能学会”。张书旗回答:“5000年”。因为他认为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结晶,假如没有长期的文化积淀是无法真正学会的,这一点不是人的意志可以转移的。我们可以学习西方东西,西方也可以学习我们,但是没有同样的生活基础,历史环境、学是学不象的,文化和科学毕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。当然中国画随着时代的发展,会不断的发生变化,也会吸收很多外来的东西,即使是这样,由于地域的不同,民族特征也决不会消失。我很赞成毛泽东同志的一句名言:“古为今用,洋为中用”。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,在艺术上我始终也没看到毛泽东讲还要中西结合。“古为今用”,是针对传统和现代而言;“洋为中用”,是针对西方和中国而言,毛泽东的这一题法是符合其独立的人格和旷达的胸怀的。我们要立足于现代,立足于今天,就应该古为今用。对于古代的,我们采取了一种取其精华、去其糟粕的态度,这也就是我们对待传统的态度——取其精华为现代服务,是继承,也是发展。对待外来的我们同样也应该采取,取其精华为我们自己服务的态度,把它好的东西拿来,变成我们自己的,融会到中国文化之中,而决不是采用简单的中西结合。所谓中西结合,究竟哪一个是主体呢?假如在结合中我们失去了自我,中国画也就不复存在了。中国画的生存应当在于我们和世界的勾通和相互理解,而全盘西化只会淹没我们自己,而简单的中西结合,也会使我们失去自我,因为在世界艺术的大花坛里只有奇异的花,才会更引人瞩目,只有与众不同,才能体现出存在的价值。

(四)画外功夫

中国绘画的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史分不开的。在中国绘画中渗透着儒、道、释各家思想的影响和审美观念。如果我们对中国的历史没有深入的了解,也不知道:“厚人伦、美教化、移风俗”的儒家艺术观,你就无法理解顾恺之的《女史箴图》;如果你不了解老子和庄子,就不可能体会那种“愰兮惚兮”的境界,也无法描绘出笔墨交融的光彩墨色,更无法理解“元画尚意”、“平淡天真”的黄公望、倪瓒的山水画作品;如果你没有经历过生活上酸甜苦辣的磨练,就无法理解徐谓的狂放和孤傲;如果你不读唐诗宋词,就无法理解和体验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的美妙意境;如果你没有音律的起码修养,不能体会到音乐中的节律变化,就无法更深的理解虚实相映的笔和墨。要想在中国画这个艺术殿堂里,登堂入室,就要有文化上的较全面的修养,应当是能够体验生活各种趣味的人。我平日喜欢读一些富于哲理性的书,我觉得读《周易》教你明白的做人,《老子》教你智慧的做人,《庄子》使你幽默,《内经》教你严谨,《孔子》使你平和,《楚辞》让你浪漫。古人讲“行万里路,读万卷书”,对于我们仍然适用,我们可以在行路中体验生活,在读书中完善自己。

(五)美与丑

美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,美的本质是什么?一直是困扰着哲学家们的一大难题。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古希腊人柏拉图、描绘了哲学家希庇阿斯和苏格拉底关于美的一场辩论,事后苏格拉底对希庇阿斯说:“讨论中我得到一个益处,那就是更清楚地了解了一句谚语‘美是难的’”。在中国则更早一些的《周易》坤卦、六五、黄裳、元吉。意思是说黄色的衣裳(裙),是元吉,大吉的,也是美的意思。到了老子、庄子、孔子、孟子的时代,他们就明确的提出了美的问题,庄子“天地有大美”,孔子“尽善尽美”,都是对美的论述。

近代马克思的《巴黎手稿》,以及黑格尔、歌德、康德,还有法国的、俄国的哲学家们都在研究探讨美的问题。我国近代最重要的美学家应首推王国维先生。二千多年来虽然有那么多人研究探讨,但始终没有一个人能解释清楚美的本质是什么,但绝大多数人是把美、真、善这三者联系在一起的。

近年来很流行的一种说法:“丑就是美”,在美术界影响甚广。前些年有一个大型美展,一走进展厅真吓人,简直是来到了魔鬼世界,中国人要是真长成这样,那干脆来个魔鬼城的旅游项目,一定可以创造不小的经济效益。

我国很早就有丑字,甲骨文中的丑字“  ”和现代繁体字醜字是一样的写法。《诗经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中有:“日有食之,亦孔之丑”的句子,这里丑与恶同。《左传·昭二十八年》中有“恶直丑正”,《左传·七年》中有“丑类恶物”,都是说憎恶坏人。《说文解字》对醜字的解释是:“醜,可恶也,从鬼酉声。从鬼,非鬼也,以可恶,故从鬼”。可见古人认为丑与恶是分不开的。直到汉代《后汉书·梁鸿传》说:“同县孟氏有女,壮肥丑而黑”。说明到了汉代丑这个字,不光是恶的意思了,已经具有美学意义了,指的是形象的丑陋。汉代认为美是以“瘦骨清像”为标准的,当然肥胖也就是丑了。

现在表现丑是很时髦的,但如何去表现,却是大有文章的。有的人直觉的把丑表现为杂乱无章,让人不忍目睹,望而生厌。有的则表现的让人可爱,在戏剧上比较典型的有《巴黎圣母院》里的加西莫多(敲钟人)。又例如我国古代诗人也能把泪写的很美,李白《寄东鲁二稚子》,“折花不见我,泪下如流泉”,把泪水写的象泉水一样美。又如宋代辛弃疾《菩蕯蛮、韦江造口壁》有二句是:“郁孤台下清江水,中间多少行人泪。”(……,西北望长安,可怜无数山,青山遮不住,毕竟东流去。江晚正愁予,山深闻鹧鸪),这种悲愤的心情,经辛弃疾的笔,让人感到的是拥情入景的雄壮,这就是艺术再创造的成果,这也是艺术迷人的魅力之所在。

在中国画的创造中,如何把握住这个尺度,就全在画家的自身修养。罗丹曾生动的描绘了艺术家的这一能力,它说:“……只要用魔杖触一下,丑便化成美了——这就是点金术,这是仙法”。这魔杖是什么?就是画家的生活修炼、文化、艺术全方位的修养。世界是多么美好,只要我们对生活充满爱,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。美与丑不过是艺术家对生活爱与恨的不同表现。罗丹讲的魔杖就在我们每一人的手里,每个画家都在使用着点金术和仙法,为了我们心中的爱,为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而使用着这个魔杖。

 

 

199532  东城区文化馆讲座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选自《守涛说画》作者:张守涛


 


上一篇:卧而游之的中国山水画 给人以四维空间的美
下一篇:为儒为僧又为道的八大山人(作者:张守涛)
关于我们 | 艺术家 | 雅宝堂相册 | 艺术品展厅 | 新闻资讯 | 书画知识 | 教育培训 | 投资理财 | 视频

版权所有:北京雅宝堂文化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、雅宝堂书画院

中国工信部许可证号:京ICP备13048266号